既有的中正紀念堂園區,除了保留的兩廳院,總共有三個部分:一是2萬平方公尺的公園,二是位於紀念堂底部1.3萬平方公尺的公眾空間:博物館、展覽間、教室、圖書館、行政辦公室,及三: 1700平方公尺的中正紀念堂本身。
主要的動作是將這三個部分的地面(Ground)與周邊脫開下降3.5米。藉由這個脫開下降3.5米的動作,首先出現沿著信義路、杭州南路、愛國東路直接相連的環繞C形空間,將公眾空間由中正紀念堂底部改到此處,形成對外很容易到達的街邊公共空間,而對內是面向因下沉3.5米而與街道脫離的靜謐公園。在這3.5米脫開的高度中,中正紀念堂是以其屋簷底與街道面齊平,3.5米高度中為堂體的牆身;其在廣闊的下沉式公園中,原本遙遠繁複的斗拱托架成為了公園裡的一道風景,高度的轉變使得紀念堂的屋頂可提供公眾遮雨宛若涼亭般的功能。由四周都市角度來看,本來集中巨大的堂體幻化為---一頂漂浮的帽子A Floating Hat.
公園與公眾空間在上述架構下,按照其空間需求:將公園地景綠化,提供市民逃離繁瑣緊湊的現代生活,提供自然的慰藉;將公眾空間轉化為公民中心,行政與教室、圖書、展覽在一個共處的大空間中,互相交流。中正紀念堂則是因應高程改變,修正其垂直動線與公園的連結。
與周遭都市脫開3.5米的動作,是始於一個提問:當一件事失去某個確切的立場或某個確切的立足點時,它要如何被討論或看待? When you lost the GROUND, where does your argument state? 當地坪(立足點)消失之後,事實會如何被陳述?
此次的規劃提案倒不是規劃了了不起的建築空間或景觀,最核心的(對我們來說),不以一個”堅定”的答案反駁另一個曾經”堅定”的答案。將三個既有的空間,以不同的視角(配置)去看待,而由此去產生新的意義與省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