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日常,民主開箱」藉建築和地景作為解構威權的出發點,依循週邊生活圈紋理,在形式及功能上回歸到真正以民為本的使用型態,以十五年分三階段和社會大眾一同逐步建構出屬於人民的自由日常場所。本案於都市、地景、建築尺度由大至小逐步思考「首都之心」的意涵,在都市尺度上,園區串聯從古城區與仁愛路信義路之間的慢行系統、公共空間與綠帶,將現狀市政府到總統府的首都軸線轉化成民眾的文化綠軸帶。在地景尺度上,將中軸線轉移至面向四方的常民場域,回應亞熱帶氣候的綠蔭生活,並成為都市減災系統之一的都市綠洲。在建築尺度上,以永續的方式保留部分建築作為反思的支點,除去威權符號的藍屋頂、化象徵性的階梯為緩和的草坡及可逗留的空間,並以半開放式的大棚架回應台灣亞熱帶氣候及廣場文化,讓首都之心成為人民心之所向的日常場域。
